来源:椒江新闻网 作者:记者 徐丽平
300多年的历史,明末清初的建筑一江两岸第一座古建筑,要开始“搬家”喽~
用一根木头,每一块桥梁都标上记号
“这木头、栋梁要一根一根标上记号,以后都要一根一根按照原样复原回去……”昨日,
江岸尚城一处古建筑朝北台门正在保护性迁移。
在现场,记者看到,文物保护专家把一根根木头和栋梁都标上了记号。“拆这个房子
跟拆别的房子不一样,这个是保护性建筑。拆前,我们要先测绘,拆中,我们不仅要标上
标记,而且要尽量保护好每根木头完好无损。这个看似简单,其实要非常的小心、仔细,
复原起来差几公分都不行。”城发集团城发建设负责人许卓敏说。
据了解,这是一幢建于明末清初的建筑,正房7间,厢房5间,坐西朝东,正门朝北,
俗称“朝北台门”。房子外观是闽北建筑,内部是徽派串斗式建筑。据当地老人回忆,
这幢房子至少有300年的历史。
记者了解到,为了更好地按原来的尺寸复原,保持原来的风貌,文物保护专家迁建
时,采取BIM技术与古建筑保护相结合的工艺,一边拆一边建模。“BIM技术是以建筑
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基础,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
息,通过三维建筑模型,实现工程监理、物业管理、设备管理、数字化加工、工程化管
理等功能。”城发集团古建筑顾问沈利江说。
“你看这些都标上了标记,梁对梁,柱对柱,雕花对雕花,复原时,架构、位置、
构件都保持原样不变。如果原来有损坏的,我们都按原来的尺寸复原好。”沈利江说。
记者在沈利江的电脑上看到,这个模型精细到连老建筑的猫洞都设计进去了,可见非常
的逼真。据悉,今后,“一江两岸”的保护性迁建都将按照这个模式来进行迁建。